top of page

雪國 . 創生

設計師的無垢專欄 2:與大地共存共榮的里山智慧


拖稿延宕了兩個月的雪國企劃,終於趕在夏季之前的春末,這個探討永續的季節,此議題從來不只是時髦而已,很慶幸的『永續』在現今已然是潮流的近義詞,無論在國際展會上作為最受矚目的軸心概念,或是在時裝週裡的#hashtag百家爭鳴,以上都是我們在這一兩年的公開活動裡的真實體驗。

但在話題之外呢?一直以來的以覺學,也從來跟不上或不想跟上時尚變化的舞步,反之,我們找尋深耕已久的永續嚮導,在今年的春末時節,讓計畫隨著風,也乘著自然的腳步走吧!身為品牌主理人,永續性這個課題是根基呢,灌溉之前的休養生息,就從不參加台北時裝週的本季開始,趁著東京展會結束之際,我們來分享在融冰季節來臨後,探索雪國的里山智慧吧!


先來說說「里山」,他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地名,「里山」指的是山區周邊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以傳統農業、林業和漁業為主要產業,同時也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資產。而所謂的「里山地方創生」意味著通過活化當地資源和產業,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總是由藝術與人文觀點出發的以覺學,我自己也經常在各種文化啟發中找尋靈感,因為一直憧憬著這樣的原鄉情懷,與藝術祭巧妙結合的里山創生,自從2016年到訪瀨戶內海藝術祭之後就深深著迷於與自然相伴的建築雕塑和土地的情感連結,便決定在今年開放出差國際展會的期間,刻意留下幾天給自己探索永續性文化脈絡的機會,計畫性的朝聖、非計畫的驚奇,總會在潛意識裏留下深刻的影子,發展成如影隨行的美妙輪廓。




自然的季節變化才是常設館藏:里山美術館


為了拓展更多設計的視角,每次的旅行探索重頭戲都是在地的美術館藏,三年一次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自2000年開始舉辦,原本的成因是為了平衡地方的發展,現今日本越後地區的大地藝術祭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盛會之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遊客朝聖。

大地藝術祭以「里山」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為素材,通過藝術表現形式,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其中的裝置藝術或地景藝術大多是與當地自然和人文環境相融合的創作,不僅可以豐富當地的文化內涵,同時也都更強調資源永續與環保意念。當代藝術常著墨於社會的變化和資源浪費,而大地藝術祭作為一個環境藝術展覽,正以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更是代表著永續和環境平衡的成功案例規劃。


以平衡為題的設計思考加上相當縝密的安排,越後妻有里山美術館是大地藝術祭最主要的展覽場館,位於大自然中ㄧ期一會的展覽作品,在每次的造訪都有令人驚豔的絕景。大量採用了當地的木材和玻璃,使室內外空間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建築風格與周圍的環境相互融合,美術館的主展中庭也聞名於四季的變化,每個藝術家都依照不同季節,安排與地景光線各個細節相容的裝置規劃,兼容呈現出自然變化與現代人文的和諧智慧。

隨著季節變換,大地藝術祭一般來說開放的時間為春天4月到秋天11月,以豪雪著名的寒冬在交通上並不便利,然而在冬末初春有著冬季限定的 SNOWART,因應在冬季的特殊絕美景觀,每一寸土地都被雪花所覆蓋,雪的細膩度、柔軟度、靜謐度、螢白度、純淨度,既虛幻又真實。從早晨到傍晚,雪景不斷地在日光的映照下產生出一系列的變化,時而呈現出明亮的白銀,時而又隱約帶著微粉紅色,並且在黃昏時分,還能欣賞到神秘極光般的綠色所繚繞奇幻畫面。


在這樣大自然的絕景下,藝術祭的冬季裝置藝術作品如同生長的雪花結晶,在這片白色世界中輕盈而悠閒地漂浮,和緩地與雪景融合,颯爽淒美地在純白色域中奔馳的感動,激盪卻嫻靜。雪國讓人感受到一種禪意的流動與平和。彷彿體會到人與藝術和自然之間的緊密關係,就如同我喜歡將在設計概念上建築哲學思維,真正的平衡之道,就像回到最初的本源,重新認識自己內心的共鳴,配戴意識上的心境流動,就像印照著自己的靈魂般透澈。






用心品嚐舌尖上的土地景觀:越後まつだい里山食堂


挖掘地方特色怎麼少的了食的藝術呢?如何品嘗得毫無負擔又不費力,走進農舞台裡上下交錯的階梯,神秘幽暗的長廊上厚重的門縫裡透露出熱絡的碗盤聲,推開才發現是著名的里山食堂,是由一群當地媽媽們一同新鮮烹調的家庭和食,里山周邊的農村地區有著大名鼎鼎的新潟越光米與豐富種類的有機山菜,越後雞、越後豚,還有當季聞名的越後姬草莓等,食堂的阿姨們細心的準備當季的土產食材,巧手細膩的烹調,每一口都能品嘗到來自家的記憶,在十日町的鄉間生活,體驗起了料理跟土地的連結,從開胃醃野菜到雪室熟成咖啡,只聚焦於自家土地的產出。在當下會發現最迷人的並不是餐食本身,是偌大的落地窗櫺在雪谷上的空間,而人就坐在被雪海包圍的小餐桌椅上,懸浮在滿山遍谷的白色夢境裡,奇幻又感動的雪國用餐體驗,是一種環繞在五感上的衝擊之美。


餐食以鄉村農田為表演舞台,用藝術蓋起巨大的地方營造,運用飲食、建築、藝術作為文化連結的橋樑,藝術祭本身跨越時代與空間、各族群領域,牽起了身為人、社會與大地的共榮與反省。我自己也期望以覺學能運用在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搭起作為土地的連結,可能是被喚醒的舊時記憶,揚起豐富的原鄉滋味。






耆老相伴的踏雪尋夢:森之學校-美人林秘境


原本就非常期待可以沉浸在靄靄白雪的樹林當中,特別安排了美人林的雪地迷蹤行程,此區域為森林學校,名稱的來由是因為當地鳥類的叫聲,從Kyororo這個名稱開始,森林學校周邊都圍繞著可愛的在地風光,山毛櫸高高矗立的美人林秘境,著名於四季林景的變換多端,春夏秋冬從融雪新芽到秋落紅葉,季節分明,各自展現不同的性格的美人林,在決定探訪農舞台時便安排預約了美人林的雪鞋探訪行程,積雪達三米以上的冬季是無法徒步自行在豪雪覆蓋的空中行走的,租借寬大的西式雪履,讓腳踝抬高緩步行走是探訪雪中美人林的唯一解法,也是保持自然平衡與森林共存,和不影響原生動植物親近山林的溫柔體驗。


為活絡農村的高齡化勞動力,雪中在地嚮導由地方耆老組成,領著我們漫步在白雪皚皚的高聳美人林中,從宮崎駿世界般的鑄鐵森林學校出發,就像從雲朵裡長出的鏽紅色建築,步行在三公尺高的積雪之上,望向的是Kyororo銀白的翻糖屋頂,所經之處都僅能看見被雪藏之上的屋頂閣樓,連「美人林」的聳立木樁地標都只探出了一小截,有著當地耆老作為嚮導還不至於迷失方向,參天的林木落下的融雪就像灑落的浪漫,滌淨了來自都市的煩擾塵埃,深入林裡躺在厚實的雪地上,一邊小心不要摔落厚雪累積成的溝壑,幸運的話或許還能遇見冬天特有的動物們與蕈菇等,踏雪之後在地端爐旁圍爐舒緩疲累,掛滿傳統草蓆鞋履,暖和的炭火及甘酒能讓凍著心身漸漸回暖,烤乾舊時的簑衣。


這樣的雪林探索體驗,以在地長輩的視角感知雪國的生活點滴,用雙腳徒步最低的姿態傾聽山林,一系列的自然觀光也促進了當地的傳承和持續發展,美人林保護區的成立除了維護水資源與林木資源,也旨在保護重要的文化資產,區域內有許多保存完好的農舍、溫泉和傳統農業田地,這些都是傳承生活文化和民粹歷史的重要組成。













大地才是你的導覽員:四散日常的生活感動


純粹從來都不只是簡單,在當地的生活體驗,細膩的生活片段都累積成無法取代的感動,作品與時節的光線變化,隨著白雪覆蓋的大地波光閃耀,當冬天降臨到大地藝術祭的舞台上,整個景色就會翻天覆地的改變。而時空變換對於每個人感受到的意念都會不盡相同,在環境中隨著四散的藝術作品心境流動,就像直覺喜歡的線條跟結構,不管在何時何地,都無法忽視這樣喜歡的自然頻率,追逐生活的肌理、五感的層次。即使是路上的一堵牆,你都能感受到時間在牆面留下的風景,某些靈感閃光也是在不期而遇中降臨。生活中的沈浸探索跟觀察,強化了創作者的感官知覺,從對單一素材的執著到設計交互過程的反思,累積起來變成為了哲學式的生活感動,也因為對於原鄉土地的真實堅持,將平凡的單純變成了無可取代的文化淬鍊。


大地藝術祭的特色是將藝術品展示在戶外自然環境中,利用自然與民居的材料和風景,讓藝術作品和鄉間自然相互融合。藝術家們也常以雪或是民宅作為材料創作,讓林間農舍與雪景成為了大地藝術祭作品中特有的感動之一。包括地景雕塑、裝置藝術、音樂和表演等,都建築於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跟當地居民共同交互創作的結晶呢!






人與藝術都源於土地:讓飾品成為真實靈魂的一部分


或許我們從來都跟不上世界的腳步,緩慢的開發穿戴測試可以讓我們在每一種生活場景中,體會從早晨到晚霞不同的光線視角,感受接觸的使用障礙或是細節亮點,設計開發新品的中後期追求的是忠於自己的內心與亙常的配戴,克服挑戰著無常與尋常。

從產業與人的真實面出發,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成長的更加踏實,金工的永續設計一直是我們創立品牌的重要初衷,從追逐美再回歸環境的平衡,是以覺學想帶給每一位消費者關於「永續」概念的一小步,而決定讓飾品會隨著當代思維、使用習慣、生活環境而變化,讓「改變」成為自然不過的配戴本質,是以覺學工藝師的手工精粹之後,進一步踏出對永續的靈魂實踐。期待你們也同樣感受到我們對細節的不願妥協,以及對維護喜歡事物的固執跟任性。




以覺學INTZUITION設計師金工品牌,希望用純粹簡單回歸本質,「在創造美的時候不應該一起創造醜惡」,採用無毒循環材質從都市礦產的資源再利用,不使用有毒化學物質和電鍍層包覆,善用溫度與環境濕度變化,以手工精煉高溫與自然氧化展現原材特有表面呈色,讓每件作品都在最低限的方式被生產,購買與返還都能夠完全回歸產業循環鏈,在此同時也能夠透過品牌服務,拉長使用時間達到終身配戴保養,即使包裝也能無慮的回歸環境重返自然。



2023 雪國創生

| 5 月 5 日 - 6 月 12 日 純淨雪染飾品

- 以自然的色澤,喚起生活的覺醒 -




以覺學 INTZUITION,純淨珠寶:以工藝直覺體現生活哲學

影像製作/ Teng Kai Chiang 那時映象



362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